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

0 2018-05-01 14:41:15

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我省共青团高校战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拟联合启动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简称“灯塔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原则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大学生新特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引领大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始终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二是坚持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大局,立足工作基础和实际,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合力。三是坚持齐抓共管、全方位融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将思想引领工作贯穿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深化重点品牌工作,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四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联系、服务和引导,着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五是坚持将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作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抓手,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努力实现思政工作到支部、思想引领面对面。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和从严治团,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全面落实从严治团要求,继承发扬优良工作传统,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主要内容

推动广东高校共青团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大思政”体系构建,全面加强育人对象、品牌、内容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强化育人对象建设

1.抓好学生骨干。凝聚一大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为民奉献、敢于担当,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根基、奋进的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骨干,并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一是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开展省级“青马工程”培训班,提升校级青马班水平,推动高校全部二级院系开设青马班。推动高校探索“青马工程”和党课培训相结合路径,建立优秀学员推优入党机制。二是切实发挥团校的育人作用。加强学校及院系团校建设,做好团学骨干培养,打造信得过、靠得住的高素质骨干队伍。三是不断规范学生干部选才培才机制。建立健全选拔、培训、使用、评价和退出等制度,形成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闭环。

2.抓好团支部建设。关照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为他们的思想成长和素质提升提供切实帮助,不断增强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是抓好基础团务,夯实思想引领的组织基础。抓好团员发展工作,坚持严控发展规模,严格入团程序,规范入团仪式。抓好团员教育管理,做好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工作,团员每年在基层团组织参加团课学习不应少于2次,实现全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抓好“三会两制一课”,严谨规范落实团组织生活。二是抓好团支部活动,做好思想引领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广东省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工程,实施团日活动竞赛“十百千万”计划。推动高校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团日活动,探索基层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分层分类实施机制。三是抓好团支部架构设置,推进团建创新,围绕思想引领做到因势而新。推动高校全面开展“班团一体化”运行,切实发挥团支部在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中的核心功能。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支部委员。探索学生社团、公寓、社区和课题组、实验室等团建模式,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

3.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好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等社团的思想引领功能,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想成长选择。一是明确学生社团的管理归属。高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加强注册登记、活动审批等环节的把关,促进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切实发挥学联各专委会对相关社团的联系、指导和管理。依托专委会按社团类别做好分类建设,做好跨校社团活动的审批和监督。三是充分发挥理论类调查类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一批理论学习方法和调研成果。四是利用好校园文体艺术节、科技学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充分挖掘各类学生社团和活动的思想引领功能,打造时尚接地气的思想引领载体。
(二)大力建设育人品牌

1.构建“青马工程”三级培养体系的完整链条。发挥省校院三级青马体系的联动育人优势,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一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是省级重示范,提升培养成效。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按一年的培养周期科学设计集中学习实践、小组学习实践和线上学习实践相结合模式,提升青马工程育人成效。二是校级重质量,实现多方协同。优化校级“青马工程”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组织生活等方面科学设计一年的跟踪培养路径。探索“青马工程”推优入党机制。三是院级重规范,扩大培训规模。推动二级院系开设或联合开设青马班,扩大培训量。探索院级学生组织负责人从院级青马学员中择优选拔的选才机制。

2.深化“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竞赛项目。始终坚持将团支部工作和建设放在最基础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通过省级带动校级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竞赛,不断提高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和团员参与活力。一是扩大活动覆盖面。省级开展“十百千万”计划,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申报和评选渠道,评选实现“十佳”“百优”“千入围”“万申报”目标,每年申报的团支部数量不少于2万个。高校参照开展主题团日竞赛或评选活动,鼓励院系配套开展,实现全校50%以上的团支部参与各级团日活动竞赛或评选,形成稳固的金字塔形的团日活动体系。二是开展精准指导。根据不同学历不同年龄身心特点,对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团支部活动分门别类提出不同要求,根据同一学历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团支部活动设立不同的主题或方向,让青年学生在团支部这一基本的组织单元里,得到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指导和精准的思想引领。

3.开展“南粤青年说”活动。关照青年学生身心特点,通过触及灵魂的思想交流,解读时代精神,弘扬时代正能量。一是线下系列分享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与信仰对话”“四进四信”等主题活动,全省层面统一开展“南粤青年说”系列分享活动。活动分为省级和校级开展,每所高校每年最少举办2场省级活动,最少举办10场校级活动,其中,省级活动报团省委学校部审批。活动可结合五四、七一、十一、建校纪念日等各类有利时间节点,以宣讲、分享、访谈、表演等形式,做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引领精品。校级活动要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引领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开展“南粤青年说”省级示范活动,供全省高校观摩学习。二是线上系列微分享活动。与相关高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发“南粤青年说”在线产品,用时尚接地气的引领方式,推出系列访谈短片、创意剪辑、情景短剧、思维导图、长图、动漫等线上产品,做到广泛传播,影响深入。
(三)不断丰富育人内容

1.推出一系列主题文化艺术作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聚焦时代主题,汇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彰显岭南气质,书写精彩青春,记录美好时代。一是鼓励文艺创作。激发青年学生创作热情,挖掘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导向积极向上的原创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等优秀作品。二是充分发掘岭南传统文化,利用各类媒介做好文化推广,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三是促进文艺人才交流。组织好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研习、参观访问、集体创作等活动。

2.推出一系列大学生宣传思想文化产品。实现高校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变,促进高校共青团文化产品生产系统化、品牌化、常态化,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是构建广东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矩阵。面向全省高校团属新媒体开放申请。通过加强培训、组织交流、平台联动等措施,汇聚力量,提升影响。二是依托高校和专业机构创建一批广东团学文创基地,策划推出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传播广、影响大的品牌栏目和文创产品,并利用组织优势和新媒体优势,做好文创产品的广泛传播。三是在校园文体艺术节中设主题文创产品类竞赛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参赛作品传播的方式影响和覆盖更多青年学生。

3.推出一批大学生思政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努力探索思想引领工作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一是做好省级共青团与青年工作课题立项,形成一批代表广东水平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研究成果。二是支持高校理论研习类学生社团开展各种理论学习活动,形成合乎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方法成果,在全省理论研习社团中推广应用。三是用好高校调查类学生社团,创新性开发委托调研、第三方评价和灵活快速调研等功能模块,推出系列调研成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发挥重要的辅助和参考作用。
(四)不断拓展育人渠道

1.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认识国情社情的正确逻辑,坚定理想信念。一是改进组织、动员和执行方式。系统推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实现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和课程化管理。二是策划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广东特色、针对学生需求,组织开展“一带一路”、“助力脱贫攻坚”等项目,组建一批省级重点“灯塔实践团队”。三是升级并长效推进“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推出“广东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基层成长计划”。依托“展翅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贯穿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培养机制。首先,针对非毕业班学生开展社会实习实践,增进对基层的感情认同,依托“展翅计划”开设“基层成长”专题,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大学生到农村、乡镇、街道、学校等基层公共服务单位实(见)习,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其次,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希望乡村教师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着力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青年人才。再次,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参加基层服务项目期满的往届毕业生,开展公务员、教师等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

2.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功能。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功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大力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推动高校全体学生团员实名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充分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管理。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志愿服务学分化,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三是打造各类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大力推进“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广泛发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粤东西北支教项目。发动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南粤美丽乡村志愿服务行动。深化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等重点项目。

3.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活动引领功能。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一是发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教育部门创新创业教育和共青团在赛事开展、培养引导、奖项激励、平台搭建的优势和作用,办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品牌赛事,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挖掘和传导示范,切实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育人作用。二是发挥创新创业基地、平台的常态化育人作用。深化“攀登计划”“中国青创板”“青创空间”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着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上下功夫,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业和综合发展上创先争优。三是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凝聚和服务工作。办好“青创100”“小平科技创新奖”等活动,做好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培养和跟踪工作,发挥榜样带动示范作用。

4.进一步发挥成长服务活动引领功能。围绕素质提高和综合成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全面发展。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学术科技节、文体艺术节、志交会等品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各类文艺竞赛活动,深化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二是开展各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设计开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史、近现代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三是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扶持国学类学生社团,推进舞蹈、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五)大力建设育人队伍

1.强化高校团干部的思政生力军作用。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求,打造专挂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加大高校团干部培养培训力度,完善省、校两级培训体系,帮助高校共青团干部掌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在团干部的工作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

2.发挥青年教师在思想引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普遍成立青年教工团组织,加强对青年教师联系、服务和引导。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支持共青团面向学生开展的思想引领、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和社团指导等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育人实践成果。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情况、获奖情况应计入教学工作量。

3.加强“青马学员”和学生骨干队伍的思想引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青马学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引导“青马学员”和学生骨干队伍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加强他们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建设,打造成融入同学的思想引领动力源。着力发挥他们在网络空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打造一批网络正能量代言人。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各高校要将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本地区本学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格局,推动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委每年至少一次专题研究和听取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在经费保障、人员配备、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高校要将共青团干部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在津贴补贴、保障激励、职级职称晋升等方面与辅导员队伍实行同等待遇。

(二)加强团教协同。加强团省委与省教育厅的协同,将“灯塔工程”纳入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谋划部署。加强地市共青团与教育部门的协同,促进沟通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加强高校团组织与校内有关部门的协同,围绕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共同设计和深化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协同做好青年师生管理服务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遵循大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探索建立分层分类指导大纲。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各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制度体系。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评价考核制度。

(四)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高校主动将团学组织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各高校团委在学校单位领导下,自觉承担起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职责,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中勇担重任,团结带领青年学生按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